学长说 | 202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:林江涛
从高考调剂的迷茫,到转专业进入应用心理学的笃定深耕,再到收到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闪耀时刻,2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林江涛,用三年时光书写了“以‘mang’破局,以心筑光”的成长故事。今天,我们走进林江涛的世界,先读懂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内核,再解锁从“茫”到“忙”再到“芒”的进阶密码,为你的大学旅程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。
我们总在好奇: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快速融入人群,而有的人却容易陷入内耗?为什么同样的挫折,有人越挫越勇,有人却一蹶不振?生活里那些关于情绪、人际、选择的困惑,其实都藏着心理学的答案,认识应用心理学:一门“懂人、助人、实用”的学科。
应用心理学并非大众印象中“能看透人心”的玄学,而是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应用型学科,核心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规律,进而解决教育、医疗、职场、社会等领域的真实问题。
它的学习既包含基础理论(如普通心理学、实验心理学、心理测量学),也聚焦具体应用方向:涵盖教育发展(如青少年心理辅导)、临床咨询(如情绪问题干预)、社会管理(如消费者心理研究)、特殊人群关怀(如残障人士心理支持)等,强调理论落地。

心理之途:从“茫”到“芒”的三重蜕变
林江涛的大学时光,恰似一场围绕“茫”“忙”“芒”展开的心理成长实验——在困惑中探索方向,在专注中突破自我,最终在热爱里绽放光芒,每一步都踩得扎实而有力。
“茫”:在不确定中锚定热爱
初入校园,林江涛带着对“葡萄与葡萄酒工程”专业的茫然开启大学生活。高等数学的复杂公式、有机化学的繁琐反应,像一道道无形的屏障,让林江涛始终找不到归属感,甚至在日记本上叩问:“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?”
迷茫时,林江涛选择用行动对抗焦虑:把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掰开揉碎,用写满推导的笔记本、反复演算的习题册啃下工科难题,大一便取得专业3/112的好成绩。而真正的转折,藏在2023年固原马庄小学的支教课堂——当看到小朋友把代表焦虑的蓝色卡片,一笔笔涂成象征快乐的黄色,再主动分享心事时,林江涛突然读懂“应用心理学”的实践价值:它不是冰冷的理论,而是能走进人心、驱散阴霾的温暖力量,是能把“助人”从想法变成实际行动的工具。
这份来自孩子的信任,让“转专业学心理学”的念头从模糊变得清晰。当林江涛在申请表上写下“应用心理学”时,仿佛终于在迷雾中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光。

“忙”: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上
确定方向后,“忙”成了林江涛大学后半程的关键词,但这份忙碌带着明确的目标,是朝着“用心理学温暖他人、解决真问题”的笃定前行。
学业深耕:转专业后,林江涛既要补修大一心理学课程,又要跟上大二新课节奏。为此制定“早晚补旧、课上抓新”计划,最终实现连续两年专业、综测双第一,学位课平均绩点3.87,拿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。
科研实践:为让理论落地,林江涛扎进科研与竞赛,累计参与7项科研项目(3项自治区级大创均结题),发表2篇期刊论文,研究“临期食品购买行为”“听障人群网络心理”回应生活需求;更拿下50余项荣誉,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、全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国家级三等奖等7项国家级奖项。
责任担当:林江涛连续三年担任校院两级学生干部,在校团委审查1279项活动,在支教协会对接资源开展服务,作为班级助理助力班级获评“五四红旗团支部”;484.5小时志愿服务时长、无偿献血……用行动践行初心。

“芒”:活成自己的灯塔
从“茫”到“忙”的坚守,最终让林江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“芒”——不仅成功推免至厦门大学,更学会了“既照亮自己,也温暖他人”。
马庄小学支教结营时,一个小朋友塞给他一幅画:背面稚嫩的字迹写着“我以后也要当心理老师,像小林老师一样帮大家开心”。那一刻,所有辛苦都有了答案:图书馆的深夜、论文里打磨的段落、“心灵信箱”的回信,不仅帮助林江涛从工科跨界走向心理学的坚定,更播撒下传递温暖的种子。
如今,林江涛能用“共情倾听”帮同学缓解压力,能带着研究成果在学术论坛分享,能指导学弟学妹少走弯路——这份“芒”早已不是独自闪耀的光环,而是能传递、能扩散的温暖力量。

寄语学弟学妹:在“茫”与“忙”中,活成自己的光
亲爱的学弟学妹,或许你此刻正和曾经的我一样:对着陌生的专业理论发呆,在岔路口犹豫,对着待办清单怀疑未来。但请记得,心理学里的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,每一份“茫”与“忙”,都是在为未来的“芒”积蓄力量。不必为起点的平凡焦虑,也不必羡慕别人的顺畅。转专业时我曾担心跟不上,做科研时曾对着数据束手无策,支教时曾因孩子的沉默着急——但这些难,只要带着热爱一步步走,终会变成走过的路。愿你敢在“茫”中多问一句“我想用专业做什么”,能在“忙”中守住初心。终有一天,你会看见自己身上的“芒”:既照亮自己的路,也能为他人驱散心灵的阴霾,活成温暖、坚定且有力量的模样。
(责任编辑:罗发林 李辉阳)